时习之 | 坚持以“十六字”治水思路为引领 ②

发布日期:2023-08-31 15:52 编辑:节水办 来源:宿州市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局) 阅读: 字号:【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保障水安全,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贯彻这些精神和要求。治水必须要有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体现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解决新老水问题的强烈忧患意识,深化对治水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治水实践提供科学指引,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从理论逻辑看,“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及其方法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我们党对治水规律认识的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正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传承我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深刻阐释水与人、水与生态、水与经济社会等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在治水中要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不仅要防止水对人的伤害,更要防止人对水的破坏,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为治水赋予全新内涵,推动治水理念在根本上实现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治水中要尊重自然,这就要求我们在治水中要尊重规律。他深刻指出,“形成今天水安全严峻形势的因素很多,根子上是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把握失当”,“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基于对治水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强调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把握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奋发有为,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谋划治水方略、制定治水政策,开创全新治水局面,为新时代治水提供了科学指南。
从历史逻辑看,“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根植于对治水与治国关系的深刻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纵览中华民族悠久治水史,准确把握治水规律和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的战略选择。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自古以来是我国基本国情,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农耕文明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治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统一兴盛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我国历史上一些“盛世”局面,无不得益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大禹治水催化了统一国家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修建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得以成就大一统的霸业;康熙皇帝将河务、漕运与平叛三藩并列,作为施政的头等大事,先后六次南巡阅视河工,治理黄河成为康乾盛世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治水,始终将水利建设作为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黄河小浪底等重要工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既造福当代,又泽被后世。历史充分说明,治水对中华文明起源繁衍、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中华民族正是通过几千年奋斗不息的治水活动,不断兴水之利、除水之害,保障百姓安居、社会稳定、国家兴盛。“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充分汲取古代治水实践精华,吸收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治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治水构筑了更为坚实的文化根基、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从实践逻辑看,“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来源于对新老水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忧患意识,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破解长期存在的老问题、治水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水利改革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突出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利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的水利大事要事。坚持“节水优先”,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统筹农业、工业、城镇节水,2022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46.5%和60.4%。坚持“空间均衡”,科学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8900亿立方米,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控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坚持“系统治理”,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实现面积和强度“双下降”的历史性转变,江河湖泊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善,永定河、滹沱河、大清河、潮白河等多年断流河道全线贯通,白洋淀重现生机,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坚持“两手发力”,健全公共财政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入推进水价水权水市场等重点领域改革,出台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政策,社会投融资参与水利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1564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占比45.3%。实践证明,正是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我国治水事业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来源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2023)

编辑 王盛楠

校对 | 闫笑梅

审核 | 车小磊

监制 | 杨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