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大地,新芽吐绿。向“绿”而行的还有规模不断壮大的节水产业。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立足水利行业,加快发展节水产业正当其时。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节水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推手。从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看,我国节水产业发展的蓝图正在逐渐展开,发展目标与产业布局、重点领域更加清晰。
在国家层面第一份节水产业宏观政策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中,万亿规模节水产业发展目标的提出,不仅是引导构建一批百亿级甚至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需要,也是培育一大批节水装备研发设计制造龙头企业融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规模改造和优化升级各类产业节水,实现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有关单位调研表明,近两年我国新增涉及节水从业主体增多,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品类型不断增加,细分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从研发设计、产品装备制造到工程建设、服务管理的产业链条。
当前,我国节水相关企业约6.9万家,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1.6万家,产业规模约7600亿元。节水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目前,我国初步呈现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节水产业发展高地、其他地区多点推进的产业格局。
河北省积极探索合同节水管理,激发市场活力。在水利部2024年公布的39个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案例中,河北省5个案例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河北省累计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总投资24.5亿元,年节水量8048万立方米,节水率达36%。
经济总量连续36年排名全国第一的广东省,积极培育节水产业新业态,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节水协会,涵盖节水领域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获评水预算管理试点、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为契机,我们正不断探索节水产业发展的广东实践。”广东省节约用水办公室一级调研员李浩文说。2024年,江苏省有711家企业入围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为全国第一位。江苏省着力分析地区节水产业类型与优势,对省内1.2万余家节水产业相关企业与单位进行全面调查并深入分析,构建了企业的数据库,探索制定节水产业分类代码表。节水产业活力初步凸显,节水产业聚集效应正在形成,但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节水产业发展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作为市场主体的节水企业远未达到成熟产业需要规模、数量等客观实际。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够催生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节水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各地着力打通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渠道,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
上海市制定出台系列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发放“节水惠”金融贷款1.16亿元,财政奖补资金2621万元。“我们通过政策工具补充市场机制不足,充分调动节水市场积极性,推动节水产业长期利好发展。”上海市节约用水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充分发挥金融要素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作用,激发节水市场内生动力,助力节水行动深入开展,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与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日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出台内蒙古金融支持节水产业的首个指导性文件《关于金融支持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当前,发展节水产业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布局。加快节水产业发展,还需持续释放节水产业支持政策红利,提振发展节水产业市场信心,加强区域节水产业品牌建设。
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节水产业发展路径,任重而道远。
来源 | 《中国水利报》2025年4月17日第5796期(记者 陈思杰)